2025年7月2日武汉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湖北省赤壁市,开展以“探秘青砖茶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调研活动。队员们深入茶厂、古镇与地头,近距离感受赤壁青砖茶的千年韵味,探寻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之路。

赤壁市作为“中国青砖茶之乡”,其青砖茶制作技艺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月3日上午九点,实践队首站来到羊楼洞古镇,这里曾是明清时期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起点,青石板路上的马蹄印仍清晰可见。“当年,成千上万块青砖茶从这里出发,经汉口、张家口,最终抵达俄罗斯,成为丝绸之路的‘硬通货’。”当地茶文化研究者李老师的讲解,让队员们对青砖茶的历史地位有了深刻认识。

调研中,实践队意外发现了一段特别的“跨界故事”:来自西藏的藏族姐姐卓玛偶然接触赤壁青砖茶后,尝试将其与家乡的酥油茶融合。“青砖茶的醇厚与酥油的香浓特别搭,熬煮时加入青砖茶,既能保留酥油茶的地道风味,又多了一丝独特的陈香。”卓玛分享青砖茶版酥油茶的制作方法,她一边用茶杵搅拌铜壶中的茶汤,一边笑着介绍:“两种文化的味道碰在一起,居然这么和谐。”不少人跟着尝试用青砖茶调制酥油茶,更有人专程来到赤壁,只为带回正宗的青砖茶原料。

7月4日上午10点,团队到青砖茶博物馆进行参观,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制茶道具和历史文献,为实践团成员提供了深入了解青砖茶历史和制作过程的宝贵机会。在这个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场所,成员们领略到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了中华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团队于7月6日上午8点前往当地传统茶工坊进行参观学习,在茶工坊里,队员们亲眼见证了青砖茶“七道工序”的繁复:从鲜叶采摘、杀青、揉捻,到渥堆发酵、紧压成型,每一步都凝聚着传统工艺的智慧与严谨。尤其是渥堆发酵环节,对温度、湿度的精准把控直接决定茶叶品质,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一代代茶人积累的经验与门道。队员尝试参与揉捻工序,却因力度不均导致叶片破损,不由感慨:“传统工艺的精细,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活动最后,队员们将调研中收集的影像资料剪辑成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推广赤壁青砖茶文化。“希望用我们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青砖茶的故事。”团队队长程珊珊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非遗传承,用青春力量助力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调研实践团成员们有了深入了解青砖茶的机会,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大家感慨万分,深切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传统文化传承对于塑造民族精神和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性。成员们认为,作为当代青年,应当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更加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将积极参与和推动相关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要求。这次调研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家深受启发,深刻领悟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只有通过实践和传承并创新,才能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学子们近距离触摸非遗魅力,更深刻理解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每一块青砖茶,都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未来的希望。传承之路虽远,吾辈青年当接力前行。”
【中华网湖北】
https://hb.china.com/m/jiaoyu/20003188/20250708/259675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