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学与技术
教授说专业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总体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教育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提出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应国家战略的需要,2019年3月,我校申请并获得教育部批准,由信息工程学院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制为4年,专业代码:080907T。
培养目标
智能科学与技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对接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学校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办学定位为指导,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化视野,掌握智能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知识体系,掌握智能系统开发与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技术,具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融合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通过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数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胜任人工智能应用研发、智能系统设计与跨领域解决方案构建等工作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养,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认识到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的重要性。
2.掌握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知识,具备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3.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作为技术负责人推进项目落地。具备向非技术领域人员清晰传达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与应用方法的能力。
4.紧跟人工智能发展趋势,适应人工智能行业的技术变革。具备创新思维,能针对不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5.掌握人工智能专业英语,了解人工智能前沿,具备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能在国际化环境中开展工作。
师资力量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具备雄厚师资力量,职称结构合理且充满活力。既有国外留学归来的教师,国内名校毕业硕博,也有较长的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应专业证书、有丰富的人工智能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
专业负责人朱福喜教授,曾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企业开发项目多项。1993年3月赴美国加州Alpha Omega公司从事项目合作半年,2000年8月访问美国西东(Seton Hall Uni.)大学,从事远程教育和数据挖掘研究一年。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教材和专著20部。
专业特色
1.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计算机门类,是数学、计算机科学、自动化高度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
2.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程培养方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涵盖数学、智能程序设计、算法分析、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云计算与商务智能等核心课程;
3.专业建设方案依托于腾讯、华为等知名企业的合作。同时,学院与多家人工智能企业签订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计划,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为同学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
实习实训场地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实践依托于武汉学院人工智能中应用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依托在武汉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下以研究人工智能应用为主的一个集教学与科研一体的平台,现阶段具体以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和人工智能实训管理平台为支撑,以优质的课程资源和项目案例资源为核心,以各类AI智能计算平台为教学实训工具,把课程和实训统一结合,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人工智能教学与实训的要求。
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中心
专业负责人应邀参加沙特国家质量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专业主任为乡镇120余干部开展人工智能专题培训会
我院学生开发的无人机参赛
专业师生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省赛二等奖
我院教师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省赛二等奖
教研科研
信息工程学院有20余位教师具有从事人工智能研究与开发的背景,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过包括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及EI检索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多部。教师团队指导多名毕业生获省赛国赛奖项,获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毕业生,升研深造。
专业出版教材《人工智能导论》获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计算机类教学资源一等奖
专业教师多次荣获“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优秀教学案例”特等奖
2024年获聘为湖北人工智能学院理事单位
专业师生赴腾讯、百度等企业开展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