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武汉学院软件工程23、24级腾讯班54名学生代表走进深圳腾讯总部,开启了科技认知实习之旅。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周桂霞、专任教师刘楚涵、辅导员张钦钦三名教师带队前往。在腾讯总部通过智慧展厅参访、技术讲座交流与行业专家面对面互动,学生们深入了解了腾讯企业在数字技术、教育创新及智能开发领域的实践成果,为未来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腾讯智慧展厅,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了数字科技的前沿应用。从承载青春记忆的QQ网吧、敦煌文化3D复刻、虚拟直播影棚技术,到影视IP孵化的数字引擎,再到应用于南航飞行员培训的全动飞行模拟视景系统,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案例令学生赞叹不已。展厅内,腾讯会议的降噪技术、工业矿区5G远控方案、“数字种质库”公益项目等创新成果,展现了科技在智能制造、生态保护等社会议题中的深度价值。

腾讯总部安排了三场专业讲座,为学生展示科技赋能的智慧密码。腾讯教育高级架构师张智强以“用数字科技,让教育更富创造力”为主题,分享了腾讯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他指出,通过构建智能学习空间、接入大模型与学科结合、搭建云端科研生态,腾讯正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与个性化学习。针对腾讯班学子现阶段学习,他建议善用腾讯官网资源、参与实训项目、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深耕技术场景,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创造。

在“软件开发流程与职业发展”讲座中,腾讯教育高级工程师许镇真拆解从需求分析到运维优化的全链路。一个软件的开发与运行需要用户、产品经理、UI设计师、开发工程师与测试工程师的合作协同,需求引发设计,技术迭代不断优化。每个环节都需团队精密协作,开发者既要懂技术,更要理解业务逻辑。

捏一个智能体,让学习、办公更轻松。第三场讲座聚焦大模型与智能体开发。腾讯教育高级产品经理王灿从智能体概念、智能体搭建技巧、智能体与大模型学习方法三个方面介绍了智能体的开发与应用。王工程师分享了智能体在优化演讲稿、招生迎新、AI学伴、辅助阅读论文、解题思路、课程视频脚本创作等教育场景的应用,揭秘了“混元模型”多模态技术的底层逻辑。他指出,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大量应用将会放大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者效率。

如何用科技技术推动教育公平?大模型生成文本版权如何界定?AI代码和人工代码何者更优?接入AI对工程师工作有何影响?大数据模型搭建智能体如何满足情感陪伴……学生们在互动中抛出的问题既务实又充满社会关怀。腾讯工程师结合“一块走”公益平台、智慧教育软件下沉等案例,一一解答学生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找准兴趣点深耕,提前规划职业路径,持续保持对技术生活的敏锐度。
“实习第一站让我看到技术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解决真实问题的钥匙。”软件工程(腾讯)2402班学生胡皓然参观腾讯总部后发出感慨。通过企业参访与行业对话,学生们不仅拓宽了技术视野,更深刻理解了数字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以创新之力,让世界更高效、更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