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第五、复试第三的成绩单,为武汉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子向梓轩的考研征程画下圆满句号。这位自称“没有详细计划,学起来容易上头”的男生,凭借持续沉淀的学习心态,从普通本科生进阶为华中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准研究生,即将在“211”高校平台完成学业的跃升。

早在数学竞赛备战的大二学年,向梓轩便开启了考研知识储备。面对网课中难以消化的知识点,他总选择回归教材重新钻研。通过广泛涉猎不同教师课程,他逐渐构建起数学学科的认知框架——即便是超纲内容,也能在教材体系中找到坐标,这种系统化学习显著提升了他的专业理解力。
突破性的转变发生在与秦巍老师的相遇中。从最初羞于提问到主动探讨,向梓轩在教师办公室完成了思维升级。“优秀教师永远期待学生提问,这说明他们真正在思考。”在秦老师指导下,他不仅掌握了教材研读技巧,更参加了武汉大学数学培训课程。课堂上频繁的提问环节常令他惊觉:原以为牢固掌握的知识点,竟仍存在认知盲区。这段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真正的理解必须经得起阐释的考验。”
正式开启考研征程的大三时光,向梓轩形成了独特的学习节奏。高效学习时段可达全天候沉浸状态,遇到瓶颈则通过与“考研搭子”交流获得启发。当状态低迷时,他并不强求坚持,反而坦然给自己“放假”调整。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成为他保持持久战力的秘诀。
备考路上最艰难的考验出现在11月:前期苦背的政治知识点出现大面积遗忘。面对时间压力,他迅速调整策略,通过精听课程与高频刷题重建记忆体系,最终总结出“点题-原理阐述-材料分析”的三段式答题模板。数学备考同样经历认知迭代,当发现模拟卷与真题存在出题风格差异后,他及时调整策略,避免陷入无效刷题的误区。
如今,已拟录取的向梓轩,正做正式入学前的准备。他计划多看一些专业书籍,为新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回顾大学四年,他说,“大学四年给我带来许多改变,一是变得更加自信,在学习中我越来越敢于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二是自学能力的提升,脱离了高中老师全方位辅导,大学阶段更需要自己学习,培养自学能力,让我有在不同领域都能重新开始的信心。”最后,向梓轩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大学里,大多数人其实都很迷茫。所以需要为自己的大学生活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一个让你坚持的信念很重要。更需要明白参加比赛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录
向梓轩,荣获2024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卓越学生奖”。
颁奖词:群星荟萃的华为班,他学习成绩排名专业第一;众人称难的工科课,他平均分数高达91.38。深耕专业学习,他拿下“蓝桥杯”省级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级三等奖。勇闯国际赛道,他带队征战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斩获H奖(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在第五届计算机信息和大数据应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被EI收录。
新闻来源:今日头条 2025-05-12 17:44·小e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