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紧跟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月16日,信息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A102会议室召开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评审会。会议特邀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学副院长洪亮教授、武汉大学实验中心黄建忠副主任、武汉大学人工智能科学系系主任彭敏教授、小米武汉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冯晶、刘娟教授担任评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朱福喜教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任教师薛励玥参会。本次会议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系副主任李双星主持。

朱福喜教授在开场致辞中代表信息工程学院对各位专家的指导表示感谢,他指出,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纲领,经过上次专家研讨后,智科教师团队已就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逐项打磨,希望参会专家能够对本专业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情况提出宝贵意见,助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随后,李双星从培养目标、专业特色、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详细讲解了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情况。他表示,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以培养紧跟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评审专家们在听取汇报后,仔细审阅了人才培养方案及全程教学计划表,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科研和行业经验,从不同角度对方案进行了深入评审和热烈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清晰,符合国家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合理,知识结构完整,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突出了专业特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专家们也对方案中部分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分布、实践环节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洪亮提出为了满足学生考研的需求,可以将计算机系统课程加入选修课程中,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针对大学物理课程的优化方向,彭敏结合武大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经验,建议将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聚焦于与人工智能技术直接相关的核心知识模块,避免传统通识课程“广而不精” 的泛化教学模式。刘娟建议明确专业选修模块课程与其他专业选修课程的差异化定位,提升课程体系的逻辑层次与学生选课的导向性。黄建忠和冯晶针对实验课与实训课程的体系设计、课时分配、实践环节衔接等细节问题,提出了系统性建议。会上,专业教师与评审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最后,朱福喜对评审会进行了总结。他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衷心感谢,要求教师队伍认真梳理和吸纳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本次专家评审会的召开,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专业将根据专家意见,以此次评审会为契机,不断深化数智化升级,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