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武汉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顺利召开。会议特邀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学副院长洪亮教授、人工智能系系主任彭敏教授、实验中心高工黄建忠副主任、小米武汉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娟、冯晶副教授担任论证专家。会议由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朱福喜教授主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系副主任李双星及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薛励玥参会。
会议伊始,朱福喜代表武汉学院智科专业对武大专家的指导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武汉学院“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及智科专业的学科定位。他指出,智科专业作为信息工程学院的特色专业,致力于培养兼具人工智能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此次赴武大开展的培养方案论证会,旨在借助顶尖高校的学科优势,精准对接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李双星从培养目标、课程架构、实践实训体系三方面汇报了25版人培方案,同时就学科特色定位、课程体系优化、核心专业课、特色选修课及模块化课程设置等关键内容向与会专家交流。
洪亮针对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的衔接提出建议。他强调,在落实培养方案前需先明确智科专业的学科定位:若作为计算机学科分支方向建设,需夯实计算机核心基础,在确保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叠加人工智能核心课程模块,形成“计算机基础+智能技术” 的递进式培养体系;若作为独立学科方向建设,可参考武大实践经验,将计算机系统类课程整合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侧重核心原理与技术框架讲解。

彭敏聚焦专业选修课“嵌入式人工智能” 模块的优化,提出针对性建议:建议增设 “智能计算系统” 课程作为硬件基础支撑,侧重基于主流硬件平台的开发实践,而非传统硬件设计类课程的深度理论教学。鉴于该课程已形成成熟的教材体系与配套实验设备,且在多所重点高校相关专业中广泛开设并验证了教学成效,可直接借鉴其模块化教学经验,快速构建符合智科专业特色的硬件实践平台,强化学生“AI +硬件”交叉应用能力。
刘娟对方案课程设置的全面性表示了肯定,同时提出部分专业课程名称涵盖范畴较广,需进一步聚焦,建议结合具体技术方向细化命名,增强课程内容的指向性与实践针对性。
黄建忠对智科专业的实验课程提出一些宝贵建议,讲解了专业实验课部署时需关注的细节问题。冯晶对人工智能在小米公司的应用进行了分享,指出部分课程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设置为基础必修课程。
会议最后,李双星表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将逐条梳理专家意见,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切实将论证成果转化为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的具体举措,进一步完善智科专业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紧跟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