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武汉学院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在信工学院422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特邀中船重工712所信息中心主任贾翔、武汉煜炜光学副总经理袁志林博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赵小刚博士、湖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游兰博士等校外专家出席指导。大数据专业全体教师参加会议,并就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专业负责人彭庆喜主持。

聚焦学科定位共绘发展蓝图
会议伊始,彭庆喜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武汉学院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及信息工程学院的组织架构,强调大数据教研室作为人工智能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重任。他提出,本次会议旨在通过专家问诊把脉,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科特色,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

课程体系详解凸显科学布局
在人培介绍环节,袁宇林围绕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从课程设置指导方针、模块化课程架构、具体教学内容及学分分配等方面向专家进行详细汇报。他指出,教研室以“厚基础、强实践、重交叉”为原则,构建了涵盖数据科学基础、大数据技术开发、行业应用实践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并注重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训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专家建言献策直击关键问题
与会专家结合行业趋势和教学经验,对专业建设方案提出针对性建议:
贾翔强调为高质量实现专业建设目标,需要系统构建课程目标矩阵图,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前后逻辑关联,确保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精准衔接;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立足企业实际需求,通过校企协同制定职业竞争力培养标准,强化“毕业即上岗”的实战能力培养,将国际化理念切实转化为对接行业前沿的教学实践。学科发展需注重差异化特色打造,依托跨学科融合路径创新课程模块(如增设“大数据+行业场景”交叉课程),形成区别于同类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势,从而在多校竞争中凸显专业辨识度与核心竞争力。

游兰提出了如果专业建设按工程认证的标准,需要面向应用型人才、工程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高校应在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方面进行优化。在专业建设课程中的实习实训环节应尽早开启,例如可以借鉴湖北大学的做法,在大二上学期便开始安排相关实训内容。此外,针对实训课程的学分设置,该专家认为可以开设专门课程设计,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以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在课程学分分配上,该专家提议为这类课程设计赋予0.5分或1分的学分,以激励学生更加重视和参与这一环节的学习。
袁志林建议,为应对行业智能化转型需求,高校应培养应用型大数据人才。他提出构建“技术+能力”双轨培养体系,强化企业主流技术教学,并注重软实力培养。袁博士以港口物流系统为例,强调数据人才在优化调度、降本增效中的关键作用,呼吁深化产教融合,将企业真实场景融入课程设计。
赵小刚结合该校学科建设实践经验提出:在武汉大学人培建设过程中发现压缩思政、通识课程比例,增强专业课程灵活性,可优化课程体系,为实践教学腾出空间。他进一步建议,在总学分受限的客观条件下,可通过动态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配比来提升培养实效。“武汉大学已在部分专业推行理论课与实验课1:1.5的黄金比例,学生项目参与度和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建议将验证性实验升级为综合性实训,确保学生获得充足的沉浸式技术操练机会。”
会议成果丰硕擘画未来方向
会议期间,但妮老师汇总整理成专家意见文稿,并获现场签字确认。接下来,教研室将依据专家建议,着手修订培养方案,重点聚焦“课程目标矩阵优化”“实训体系前置化”及“跨学科能力强化”等方面,力求使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更加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