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笃行积跬步以至千里
九月的阳光洒在武汉学院的梧桐道上,向梓轩抱着一摞专业书快步走向自习室。这位2025年以总排名第三的成绩考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男生,用四年时光书写了一段关于“天道酬勤”的逆袭故事。
大学四年,向梓轩始终保持着令人惊叹的学习节奏:平均分90+、绩点4.21的优异成绩单上,记录着他每个清晨在图书馆占座的身影;国家奖学金、“陈一丹奖教奖学金”卓越学生奖的荣誉背后,是无数个深夜与台灯为伴的坚持。从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到美赛H奖,从蓝桥杯到计算机设计大赛,二十余项学科竞赛奖状铺展开的,是他调试代码的专注侧影。
科研创新领域同样闪耀着他的足迹。作为省级创新训练项目负责人,他主持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上下文感知推荐方法研究》,在EI会议发表论文;开发的《网络安全流量预警系统》获得软件著作权,更曾站上国际学术会议的讲坛。“每次看到凌晨的校园路灯,我就知道离目标又近了一步。”谈及这些成就,他笑着指了指自习室窗外的晨曦。


考研征途披荆斩棘终见月明
2024年的盛夏,向梓轩在自习室墙上贴出408计算机学科基础的复习计划表。面对数学一、英语一、政治和四门专业课的庞杂体系,“这位竞赛专业户”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政治选择题正确率一度跌破40%,做数学模拟卷时手心全是冷汗。”他坦言备考中期遭遇至暗时刻,专业课的反复遗忘更让他焦虑到失眠。但刻在骨子里的韧性让他摸索出独特的应对之道:用数学竞赛积累的思维模型解构真题,以“点默析”框架重构政治答题逻辑,独创的“模块化写作法”攻克英语作文难关。最艰难时,他在错题本扉页写下:“每个知识盲区,都是登顶的垫脚石。”
初试首日遭遇的“地狱模式”让所有考生措手不及:政治材料题无迹可寻,英语作文出现史无前例的纯图表题型。考场外此起彼伏的叹息声中,向梓轩却格外冷静:“当时脑海中浮现徐涛老师在强化班里强调的哲学原理——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那些刷过的千万道题,终究会在考场上开花结果。”这种沉稳让他在次日的数学考试中超常发挥,最终以专业第五的成绩叩开华农复试大门。
破茧成蝶终迎春暖花开
复试备战期间向梓轩却陷入新的困境:久疏战阵的代码能力、海量的专业课储备、捉摸不定的英语问答,让这个习惯掌控节奏的计划控首次感到迷茫。看着满屏待复习资料,竟然刷起了短视频。他毫不避讳那段学十分钟玩一小时的颓唐时光,直到某天深夜调试通过一段算法时,熟悉的兴奋感突然回归:那种攻克难题的悸动,让我找回了初心。
机试考场上,当其他考生还在皱眉审题时,向梓轩的键盘已响起清脆的敲击声。面试环节虽因紧张导致英文自我介绍语速失控,但扎实的专业积累让他在开放性问题中对答如流。当总排名跃升至第三的消息传来时,这个向来冷静的理工男第一次在宿舍阳台上红了眼眶。
如今站在华农新起点的向梓轩,依旧保持着每天清晨用手机复盘昨日代码的习惯。当被问及从武汉学院到211高校的跨越秘诀,他点开电脑里分类清晰的算法笔记文件夹笑道:“哪有什么捷径,不过是把每次调试报错的‘红字’都当成进步的密码。”窗外的玉兰树沙沙作响,那个曾在自习室与星光为伴的少年,终于在键盘的敲击声中奏响了属于自己的理想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