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2025级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扫除成长迷雾,科学规划未来,2025年10月22日,信息工程学院于一站式学生社区举行了一场以“适应·探索·成长”为主题的新生适应性暨职业发展座谈会。学院辅导员张钦钦老师与来自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14名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成长困惑,共绘发展蓝图。

座谈会伊始,学生代表们敞开心扉,踊跃发言,分享了入校以来在心理调适、环境融入、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的切身感受,并初步畅谈了对未来职业的憧憬与迷茫。智能科学与技术2502班李锦泰同学坦言,从高中“被动接受”到大学“主动求索”,一时间失去了方向感,感到有些迷茫;软件工程(腾讯)2501班傅文韬同学表达了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但苦于想学好专业却不知从何入手;此外,“大学社团活动的取舍”“大一基础课程与专业关联度不强”等问题也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这些真实的吐露,生动反映了新生们初入大学时普遍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诸多“成长的烦恼”,辅导员张钦钦老师耐心倾听,并以其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对学科发展的深刻理解,逐一进行了细致而富有启发性的解答。对于普遍存在的迷茫感,张老师指出,大学的第一要务是完成从“被动学习者”到“主动规划者”的角色转变,她鼓励同学们尽快确立短期目标,通过阅读、与师长交流、了解行业动态等方式,逐步明确长期发展方向。
针对专业学习入门难的问题,张老师建议新生们不要局限于课堂,要主动利用网络开源课程、参与线上技术社区、尝试小型项目实践,将理论与兴趣点结合,在实践中激发学习动力。关于“社团参与”,她认为这是开阔视野、锻炼综合能力的宝贵平台,关键在于精而不在多,建议同学们结合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有选择地加入,平衡好学业与活动的关系。对于大一课程专业性强不强的疑问,张老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宽基础、厚积淀”的重要性,指出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是构建未来专业知识大厦的基石,扎实的基础将是未来脱颖而出的关键。
座谈会的最后,张钦钦老师进行了总结。她勉励全体新生,大学是探索自我、塑造未来的黄金时期,要勇于突破舒适区,积极投身于各类学术、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体验中认知社会,在团队中学会协作。她特别强调了“执行力”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将想法付诸行动,将规划落到实处,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开阔人生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