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周国伟,中共预备党员,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中软)2203班学习委员,连续两年专业第一,在校期间荣获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在A类学科竞赛中,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

竞赛淬火:在数据与模型中磨砺锋芒
对周国伟而言,竞赛是一场头脑与时间的博弈,更是锤炼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熔炉。从数学建模到程序设计,从算法思维到逻辑推理,他在一次次高强度的竞赛中不断突破自我,在数据与模型之间探索最优解。最初,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后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斩获F奖(特等奖提名奖),入围全球前2%的优秀队伍;再一次回到国内赛场,又在国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与团队共同站上全国前2%的行列。这是一段从“初试锋芒”到“稳定发挥”的成长路径,更是一段持续专注与默契配合的积淀。他与队友们在有限的时间中通力协作,通宵推演建模方案,反复论证模型,也在数十页论文中精雕细琢每一处细节,只为呈现最具说服力的结论。这些实实在在的努力,也最终转化为逐步递进的成绩。
与此同时,他也在算法类竞赛中持续深耕,先后在蓝桥杯竞赛和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中获得省级奖项。面对一题多解的算法挑战,他始终保持清醒的逻辑与缜密的思维,在键盘敲击之间攻克一道道复杂难题。多元化的竞赛经历为他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技术视野,也不断锤炼着他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战能力。竞赛之于他,不只是荣誉的记录,更是思维深度与专业素养持续提升的见证。

以技载梦:在创新中寻找热爱
周国伟始终相信,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而是脚踏实地后的大胆跨越。他积极投身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动参与项目的选题设计与核心代码编写,在一次次需求分析与系统迭代中,将一个个抽象想法变为落地成果。在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他通过这些实践,逐步积累了从需求分析、基础架构设计到项目实现的初步经验,对软件研发流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他持续探索技术与创新结合的兴趣。最终,他成功撰写并登记了一项软件著作权,为自己的技术之路再添一笔坚实注脚。对他而言,科技不应只是冷冰冰的代码,更应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是点亮生活温度的微光。
脚踏山河:以行动回应时代之问
2024年暑期,周国伟前往神农架参加了OB训练营。在连日徒步穿越、团队协作和极限挑战中,他切身感受到“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的深意。在山野间相互扶持,在任务中团结协作,他意识到,团队的力量远胜于个体的孤勇,责任与信任,是每一次成功背后不可或缺的支撑。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也强化了他对集体精神和协作意识的理解。同年,他前往丹江口市,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从入户调研到政策宣讲,从社区服务到环境治理,他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温度。累计志愿时长超过100小时,每一分投入、每一次倾听,都是他不断靠近“人民需要什么、青年能做什么”这一命题的生动答卷。

展望未来:在实践中书写新篇章
展望未来,他将继续以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在科技创新的广阔天地中,执笔理想,扎根现实,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他相信,只要心中有光,脚下的路就永远通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