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诚,武汉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中软2103班学子,连续取得华为云人工智能开发者认证、HarmonyOS应用开发者初/高级认证等技能证书,在校园实践中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并取得多个荣誉证书。2024年考研征程中,他以初试306分的成绩上岸大连交通大学,用持续进击的姿态完成从技能深耕者到学术探索者的华丽转身。

备考初期:在混沌焦虑中寻找锚点
“站在大三的岔路口,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回忆起最初的迷茫,在面对海量院校信息、参差不齐的备考攻略时,他一时间也不知如何缓解焦虑,但后来他决心从“被动逃避”转向“主动破局”。他用了两周时间,在网络上地毯式检索近三年报考数据,最终锚定一所“跳一跳够得着”的院校。“对抗焦虑最好的方法,是把未知变成可拆解的任务。”

备考策略:科学规划是成功的关键
“考研不是一场盲目冲刺,而是持久战。”在谈到备考经验时,这位同学反复强调“规划”的重要性。他提到,自己梳理目标院校的考试大纲、历年真题和参考书目,并制定了“三轮复习法”——首轮打基础,精读教材并整理思维导图;二轮强化重点,结合真题总结高频考点;三轮模拟实战,严格计时做题并查漏补缺。此外,他特别推荐利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背诵专业课,通过周期性复盘避免遗忘。“反反复复才能扎扎实实,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时间管理:碎片化学习也能创造奇迹
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他坦言自己曾陷入时间焦虑,最终摸索出一套“模块化时间管理法”。他将一天切割为五个精准模块:清晨7:00以政治理论记忆与词汇筑基;8:30准时开启数学全真模拟,三小时沉浸式攻克数学题;午间对数学模拟试卷进行逐题解剖,分析得失;14:00启动外语小题限时训练,随后用下午的剩余时间完成答案订正与错因溯源;18:00至22:30图书馆闭馆,专注构建专业课的知识体系,并且开展数学错题二次淬炼。通勤排队等碎片时间被锻造为“微学习单元”,政治速刷题、专业课核心概念闪记在指尖流转。“关键在于明确每个时间段的任务,避免‘假努力’。”
心态调整:与焦虑和解才能走得更远
“备考后期,崩溃是常态,但学会自我调节才是上岸的隐藏技能。”他回忆道,11月因模拟卷错题太多,一度怀疑自己能力,甚至想弃考。但后来他开始每天留出半小时跑步,用运动释放焦虑,同时加入线上研友群分享心得。“不要害怕情绪波动,正视它才能战胜它。考场上比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谁更稳得住。”考研是场孤独的修行,但当你把‘上岸’变成‘成长’,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