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下午,武汉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竹枫斋1舍1118一站式学生社区成功举办了“智能低空无人机协同监测与救援系统”项目分享会。本次活动由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李莎莎、童佩文、李梦瑶组织,特邀智空安防团队负责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吴佳松担任主讲人,吸引了众多对无人机技术、智能救援系统感兴趣的同学参与。

分享会伊始,吴佳松以近年来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和复杂救援场景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当前救援领域面临的三大挑战:响应速度慢、覆盖范围有限、人员安全风险高。他提到,传统救援方式在应对大规模灾害时往往力不从心,而无人机凭借其灵活性、快速响应能力以及可规避高风险环境的特点,正逐渐成为现代应急救援的重要工具。然而,吴佳松也指出,目前无人机技术仍存在诸多瓶颈,如单机探测半径有限、自主避障能力不足、多机协同效率低下等。针对这些问题,智空安防团队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多传感器融合等技术,提出了“智能低空无人机协同监测与救援系统”的创新解决方案。
吴佳松介绍,智空安防团队由武汉学院与武汉科技大学的12名跨专业学生组成,涵盖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背景,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分别负责算法优化、路径规划、图像处理等关键技术模块。此外,团队还得到了郑建生教授、龚鸣敏副教授、马明博士等专家的指导,确保项目在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上的可行性。在分享会上,吴佳松重点介绍了该项目的三大核心创新点:智能自主路径规划方面,团队结合深度学习与主动学习算法,使无人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动态调整飞行路径,大幅提升避障能力;多源传感器集成方面,系统融合了热成像、激光雷达、气体传感器等多种探测设备,实现全天候、多维度的环境感知;集群协同控制技术方面,通过优化多机通信协议和任务分配算法,团队实现了无人机群的高效协同作业。

吴佳松强调,该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灾害救援效率,更在于为智慧城市管理、国防安全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他展望,未来随着该系统的规模化应用,灾害响应时间有望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救援人员伤亡风险可降低50%以上,同时还能为国家安全提供高精度的侦察保障。
在交流环节,现场同学踊跃提问,围绕无人机续航能力、数据安全性、实际应用案例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辅导员童佩文对智空安防团队的创新精神表示高度赞赏,并鼓励更多同学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李梦瑶老师则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强调了团队协作在科研项目中的重要性。辅导员李莎莎表示,一站式社区不仅为学生提供生活服务,更致力于搭建学术交流、创新创业、职业发展的综合平台。
此次分享会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无人机技术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前景,也激发了大家对科技创新的热情。智空安防团队的探索与实践,展现了武汉学院学子在智能科技领域的创新潜力。信息工程学院将继续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